X

影视科创学院|征战2025 VPC全国大学生虚拟制作大赛,用创意与技术点亮未来!

发布者:影视制作中心主任发布时间:2025-04-19浏览次数:10

当虚拟制作技术掀起影视工业革新浪潮,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影视科创学院以“赛训融合、以赛代练”为核心理念,积极组织两支跨专业师生团队出征2025全国大学生虚拟制作大赛。此次参赛旨在通过实战检验教学成果,推动虚拟拍摄技术与影视创作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让学生在真实项目场景中掌握虚拟制片全流程技能,锤炼从创意构思到技术落地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以行业赛事为纽带,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为培养兼具艺术思维与技术实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实践范本。在这场技术与艺术的碰撞中,学院正以先锋姿态,为未来影视教育开辟崭新路径。

1  《灯影绾长安》组参赛队员测试皮影戏画面


2  《灯影绾长安》组参赛队员测试皮影戏画面


3  拍摄现场剧照


图4  拍摄现场剧照


图5  拍摄现场剧照

6  拍摄现场剧照


影视科创学院集结跨学科师生力量,组建两支优秀队伍征战2025 VPC虚拟制作大赛。参赛队伍由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负责人孙鹏、摄影摄像技术专业负责人苏锴、影视编导专业新媒体方向负责人张亦然、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师黎芳苗联合指导,汇聚22级影视编导专业李心哲、李真真、宋俊涛、江以勒,22级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林包震华、冯艺涵等优秀学子。师生团队以“科技赋能艺术,创意点亮未来”为行动纲领,打破专业壁垒,深度融合编导叙事、虚拟技术与摄影实战能力,在技术与艺术的碰撞中,共同探索虚拟制作的创新边界,书写属于年轻影视人的时代篇章。

两组参赛作品以“历史回溯”与“未来寓言”双线并进,通过创新叙事展现虚拟制作的表达潜力:张亦然老师和黎芳苗老师指导的作品《灯影绾长安》以皮影戏为时空密钥,构建“废墟-盛唐”双重视界,通过虚实光影的戏剧性切换,让传统非遗符号成为历史记忆的载体。在数字技术加持下,唐代市井的粒子光效与战场硝烟形成强烈视觉对冲,赋予传统文化以超现实张力。孙鹏老师和苏锴老师指导的作品《归途》则以扫地机器人为主角,开创“非人类中心叙事”实验:通过机械臂运镜与LED虚拟穹顶,构建末日废墟的压迫感;利用AI生成影像技术,呈现文明覆灭与科技重生的轮回图景。两组作品虽题材迥异,却共同践行“技术为叙事赋能”的理念通过虚拟制片技术打破创作边界,在时空折叠中完成对文明本质的诗意追问

7  灯影绾长安》组摄影李真真拍摄现场工作照


8  灯影绾长安》组摄影李真真拍摄现场工作照


9  《归途》组摄影宋俊涛操作机械臂


10  《归途》组摄影宋俊涛操作机械臂


从创意构想到技术落地,团队历经高强度攻坚:依托虚拟摄像机精准捕捉画面细节,利用实时引擎打造沉浸式视效,并通过叙事创新赋予作品未来感每一帧画面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大胆尝试与执着坚持《归途》组参赛同学,编导专业学生宋俊涛坦言,此次参赛既是技术试炼,更是跨专业协作的实战课堂。为了达成最佳效果,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同学主攻虚拟场景的搭建与特效制作,影视编导与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同学则专注于镜头语言与叙事打磨,方如精密齿轮般协同运转,将艺术追求与技术逻辑无缝融合。面对实时渲染延迟、虚实交互失真等难题,团队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展开多轮头脑风暴,不断优化方案最终攻破一个个难题。这场赛事不仅验证了“赛训结合”教学模式的成效,更让学生在攻克虚实边界的过程中,掌握了虚拟制片管线的核心竞争力,为职业发展注入强动能。

11  灯影绾长安》组林包震华、《归途》组冯艺涵正根据实情修改虚幻引擎


12  灯影绾长安》组林包震华、《归途》组冯艺涵正根据实情修改虚幻引擎


2025全国大学生虚拟制作大赛已接近尾声这群充满活力的“造梦将继续坚定前行。影视科创学院以大赛为契机持续推进虚拟拍摄技术的教学改革与产业对接。无论是赛训结合的创新模式,还是技术赋能的艺术实践,皆彰显了学院“立足前沿、深耕教育”的坚定信念。期待这群年轻的“造梦者”在赛场斩获佳绩,更期待他们为影视行业注入无限可能!

13  灯影绾长安》组参赛师生合影


             图14  《归途》组参赛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