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科技赋能传统民俗:当唐代拔河赋遇 上AI大模型

发布者:表演学院主任发布时间:2025-04-25浏览次数:17

视频1  “文化中国行 何以清明”多样清明活动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在清明时节,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以科技之力,为传统民俗注入时代新活力。此次,学院依托唐代薛胜笔下的《拔河赋》,通过艺术活化手段再现历史场景,让古老的拔河运动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在校外合作基地,舞者身着人体运动捕捉服饰,在摄像头与感知设备的精准记录下,将《拔河赋》中描绘的传统拔河动作逐一采集录入电脑。这套动态捕捉系统如同“数字画笔”,将古籍中“喧呼动地,震动原野”的拔河场景转化为可视化数据,形成包含力度、节奏、姿态等多维信息的专业数据库。目前,这些数据已完成标准化存储,为后续技术应用奠定基础。这套由校企合作研发的AI大模型,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核心引擎。一方面,它可将舞蹈文化数据转化为标准算法,为舞蹈教学提供实时动作纠偏,让学习者通过智能系统精准掌握传统动作的精髓。例如,学生在练习拔河相关肢体语言时,系统会对比数据库中的标准模型,实时反馈动作偏差,实现“数字化言传身教”。

另一方面,AI大模型为传统文化的二次创作打开想象空间。通过游戏、动漫、虚拟演出等多元场景,古老的拔河动作被赋予现代叙事逻辑——或是成为游戏角色的特色技能,或是化作动漫场景中的文化符号,甚至能衍生出适合全民健身的AI健身课程。这种“从历史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转化,让传统文化从文献记载走向大众日常。 

“将数据储存为算法,让动作成为文化传承的‘数字密码’。”项目负责人曲慧佳表示,此次探索不仅是对单一民俗的数字化复原,更是以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创新的一次范式突破。通过“动态捕捉—数据建模—场景应用”的完整链路,传统民俗不再局限于节庆表演的静态展示,而是成为可学习、可传播、可创新的活态文化资源。

从唐代拔河赋到AI大模型,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展现了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无限可能。当传统民俗插上科技的翅膀,其承载的文化记忆不仅能在数字空间中永久保存,更能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持续生长,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中华文明的时代篇章。


视频来源:央视影音

排版:刘珺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