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下午,上海电影艺术学院表演学院2024数字人演艺系列讲座顺利开展。该讲座的主题为“数字人技术与应用”。本次讲座邀请到上海青瞳视觉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经理——裴凤老师,为我们展开一场从技术出发,以发展为导向的讲座。
讲座的开始,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主任王雅老师为此次活动开场致辞,首先是感谢学院以及各家企业的大力支持。并宣布由表演学院主办的数字演艺系列讲座正式开始。同时强调“AI智能时代来临的当下,如何让数字表演冲破传统舞台三维空间的限度,成为值得演艺工作者思考并大力走进的问题”也是本系列讲座重要探索与学习的课题。
接着,裴凤老师便从专业技术人员视角出发,以科普数字人技术与应用为主题,使参与者了解基于光学动作捕捉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当前光学动作捕捉在行业内应用的方向,为本系列讲座打响第一炮。本次演讲分为两个小题,即:动作捕捉技术及实时数字人流程,实时实时数字人技术详解与数字人实时驱动技术解析。尤其强调当下数字人已经在多领域进行应用,而讲座的重点将对准讲解其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裴凤老师首先为我们详细科普了动作捕捉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在电影行业中逐步发展的过程。19世纪中后期,数字人技术开拓实验开始出现;20世纪初其被运用到了动画之中;20世纪中叶出现了动画公司。在电影行业之中,裴老师以《猩球崛起》为例,指出最早被应用的便是动作捕捉技术,而电影《指环王》的出现才真正使这项技术出呈现在大众视野。进入现代以后,动作捕捉技术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与应用,并逐步发展至各个新型领域,如3A游戏等。随后,裴老师又从动作捕捉类型出发,为我们科普动作捕捉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动作捕捉技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机械传感器动捕,惯性传感器动捕和光学动作捕捉。当下光学动作捕捉技术已成为主流,光学动作捕捉技术主要采取表演者穿上有标记的动捕服,进行动作捕捉为主要形式。而裴老师预测,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AI技术的加持,更加灵活准确的无标记动捕技术会成为大量造福于观众的主流技术。
图1 上海青瞳视觉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经理——裴凤老师
就着裴老师讲解的话题,王雅老师也从演艺从业者的角度,将传统表演技术与新型动作捕捉技术相结合,发起一场即兴的集体探讨活动。数字人讲座系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数字技术革新过程中演员创作需要去攻克的新问题。而如何将传统表演中的情感部分经由虚拟数字人清晰地传达给观众,是一个核心需要解决的问题。肢体、表情、语言是演员传递情感的三种主要手段。当其运用到数字人技术过程中时,便依靠动作捕捉技术,面部捕捉技术和后期配音等技术手段传递情感。当技术革新可以缩短虚拟与真实的差距,那么演员表演的真实性需求是否会下降。
基于此,王雅老师对现场的参与者发起一场投票活动“演员是否会被数字人取代”。不支持方认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机器是没有情感的。这是AI不能为人类代替的。支持方则大胆提出未来的AI也可能会出现自主意识,AI与人类意识的交互渐渐向真实的人类趋同。王雅老师指出,目前我们进入了AI智能时代,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演员要有跨界的能力,在继续深入专业的学习的同时运用好技术去达成我们的目的,并确保随着科技发展而不被取代,需要去了解技术采集工具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这也是开展本场技术讲座的目的——从技术角度思考未来发展与演员的应用。
面对初次与数字人会面的参与者,裴老师也分享了关于数字人的基础知识,包括了数字人的定义、元宇宙概念、传统数字人与超写实数字人的制作流程及两者之间的差异。裴凤老师也以青瞳虚拟人的视频为例,指出对数字虚拟人的评判标准为其手部动作自然度,其脚步动作是否稳重等方式。
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中,两位老师指出:目前就数字虚拟人领域,对演员的要求除了本身过硬的专业实力之外,还需要提高对戏剧的理解力与专注度。在动捕演员领域分为文戏与武戏演员,其要求武戏演员具有干净利落的动作,流畅度,文戏演员具有对戏深层次的理解和较高的细节传递情感的能力。在未来,数字虚拟人与演员会更深层次的结合,需要各位演员从业者提高自身的专业与跨界能力,同时需要转变思想,提升理念与新时代演艺行业共同发展。
图2 参与讲座部分学生照片
责任编审:张哲玮
图片来源:金奕瑶
文字提供:金奕瑶
排版制作:杨邵佳琪